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反思1《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不仅短小精悍而且结构明了,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作:开头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并总领了全文,二三自然段分别写桂林的山与水,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总结。文章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二三自然段句式相同,有利于学生记忆。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不是难事,但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却是一个难点。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教学过程时,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进入分段研读阶段,然后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练习背诵。最后,让学生读一读阅读链接,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并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再创造,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设计归设计,真正教学过后,才发现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存在诸多不足。
这一课内容简短,结构清晰,只有四个自然段,我想对于读通课文不会太难,所以,没有布置学生预习。但我却忽略了经过一个假期学生也许对读课文已经生疏了,再说是四年级的学生,朗读水平还不是太好,以至第一课时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学生错误百出,费时太多,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学习生字新词没有很扎实地完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只是粗略地让学生了解了一下。
在第二课时学习第二自然段环节,我先让学生了解漓江水的特点,然后说说你从这一段话有什么发现,学生各抒己见,不用老师讲解,就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总结了出来。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来说一段话。这可难倒了学生,教室里一片寂静,好半天,才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站起来说了一段不太完整的句子。课后,我反思这一环节,感觉自己有些操之过急,在学生刚刚接触,了解到排比句,就让他们来写,确实难度太大。我应该在学习完第三自然段后,在学生对这种句式有了更深刻地体会后,再来试着说一说,写一写。我想效果会好得多。
本课语言优美生动,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感情。但由于没有把时间合理地利用,以至在学生体会写法上过于繁琐,没有好好地让学生读书,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让学生背诵,让学生阅读“阅读链接”后进行再创造也成了一纸空文。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在时间安排、环节设计中都要认真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文内容的重点出发,力使自己的教学简单有效。
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反思2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学习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体会,形成独特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作者饱含的思想感情。
另外,在讲授过程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品味句子,学习写作方法。结合学生的习作水平,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引导学业生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点写得形象具体,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习作方法的指导练,对学生今后的写作有所帮助。在学习描写桂林的山的部分时,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其他学生勾画文中采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尝试作简单分析,这也是对前面学习桂林的水的部分时老师所讲知识点的一个夯实巩固。
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反思3《桂林山水》是本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它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整篇以总分总的写作手法,向读者介绍了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桂林山水的秀美。本文开头用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整体结构工整,句式相似,很容易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这对于学生背诵课文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在感悟课文之前,我先范读了一遍,关于课文中几处啊的变音,我也重点强调。学生们对啊的如此变化之多感到惊叹,这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之后在学生们读文的过程中,他们也非常准确的读准了字音。
对于没走出过自己家乡的同学们来说,光从想象美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在课前给同学们看一些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的感悟自然更深,更能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了。
在教学中,读是主要的,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对整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师生对读,学生品读、评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朗读是理解内容的最好方法,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最佳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依然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
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反思4《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优美文章,语句精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围绕着课文中的语句,读————议————总结,从而归纳出桂林山水的六个特点。教学中,学生仅仅是从文字上进行朗读,感悟。其实,“桂林”是一个游览胜地。山水之美是它其中的一个特色,桂林还有许多美的地方,等待我们去了解,去探索。对《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我作了一个尝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了一节旅游课,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去过桂林吗?(学生回答。)大家对桂林一定十分感兴趣。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一看,欣赏一下那里的自然风景。”我在这一番开场白后,将网上下载的桂林山水的图片由电脑播放出,让学生欣赏。
二、巧 ……此处隐藏6068个字……册《桂林山水》教学反思10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反思11《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的一篇看图学文,由一幅山水画和一篇文字优美的短文组成,课文抓住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指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即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教学中,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描绘的意境之中。
一、凭借情境,理解词句,训练语言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常常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解词释句,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学生也感到索然无味。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对漓江水“静”、“清”、“绿”这个排比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并懂得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我采用比较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即“漓江的水真清啊!真静啊!真绿啊!”让学生讨论体会老师写的和书上写的哪种好呢?为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有的说:老师说的不好,说得太空洞了,只说了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究竟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静到什么程度,别人听了一点也不明白。有的说:书上写的好,具体写出了漓江水清、水绿、水静。还有的说:书上写得形象,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来比喻漓江的水,使我们不但看到了漓江水的颜色,还感觉到了水的光波。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既理解了“无瑕”、“翡翠”的意思,又知道了作者是怎样把“水”写具体的。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观察、理解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启发引导,主动参与,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地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去养成自己的良好素质。因此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导”,是引导学生从所学知识中去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都产生了想去饱览祖国名山秀水的愿望;这时我板书课题,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好吗?学生感到十分新奇,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屏幕出示桂林山水图片,结合文字,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内容,去学词学句学篇,让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教学桂林山的特点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启发想象桂林山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形状,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指导方法,掌握钥匙,提高素质
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这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十分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看图,重点放在怎样观察上;学文,重点放在怎样理解上。看图时,训练学生明确观察点(在漓江的船上);讲求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先水后山,再小舟、竹筏、树木、花草等);强调要细致具体,看清每一景物的形状、颜色、特点及空间位置,要求看得准确,看得完整,每一观察都紧扣课文。学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第二课时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的过程,进而帮助他们总结了“读、想、找、议、悟”的读书方法。然后利用这样的方法去分析、理解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这就使学生的读写基本功在训练中得到了巩固,提高了学生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反思12《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内容。下面就《桂林山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在就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既重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和培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又重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积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语文课,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景。在课前用欣赏《我想去桂林》这首歌导课,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带着去桂林的欲望走进文本,上完新课,让学生怀着无限的向往,再次走进文本,请学生欣赏课文情景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并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为学生课件出示阅读链接——配乐诗朗诵(贺敬之的《桂林山水画》)。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情趣,搜集资料和积累知识的欲望。
三、在教学本文时,我主要采取的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主要抓住描写桂林山水的两个排比句,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自读,指名个别读,比赛读,齐读,师引导读等方法重点教学。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灵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会有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感悟。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桂林山水在作者眼中,在作者的笔下真得很美,学生从阅读中能很快体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优美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我更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用心感悟。
四、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设置了几个相当好的教学情景。艺术的导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延伸中的配乐朗诵,既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又增强了学生的朗读情趣。新颖的板书设计,不仅让学生从理性上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又从直观上看到一幅活生生的桂林山水画,同时还让学生从课文课堂上感受到美学的魅力所在。
五、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
(1)我讲的太多,没有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2)课堂中前松后紧,对前面学生容易掌握的课文内容讲得太细,尤其是各种不同的朗读,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对后边的知识回顾,写作技巧,拓展延伸等环节的内容只是点到为止。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自觉地探索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和完善,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生动。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云队友文库 www.nework36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