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三年级学生《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时间:2025-02-23 17:45:50
三年级学生《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三年级学生《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学生《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学生《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三年级学生《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2

读完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被小林宗作的教育思想所感动,结合我一直研究小主人教育,谈谈我的感受。

显然,巴学院是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精神的一所小学校,首先是自主学习的精神,现在的课堂,学生的自主性显然被束缚,什么时间上什么课,当然都是严格规定的,学生只是服从。而巴学院呢,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来上,有的孩子在学习语文,有的在学习科技,还有的在上体育课,自主地练习体操。想想这样的学习,孩子怎么会不喜欢,而学校也拥有一套教育方式,就是在一上课,就把这一整天的学习目标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自己决定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那么,为什么孩子会这么自主呢,当然开始当然是由兴趣做支撑了。后来,学生学完自己的感兴趣的,下面的怎么办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如果学完了,下午有他们都喜欢的散步活动,提前完成学习任务,下午就会散步了,其实就是出去玩了。这是两个重要的激励措施,一个是自己的喜欢,一个是为了自己喜欢的,所以自主学习才这么容易推进。当然,还有就是学生感觉自己被尊重,所以产生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所以能自主完成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的目标。

巴学院还特别重视生活的自主,为了提高学生生活的自主性,小林宗作校长显然是非常注意学生习惯的养成,他发明的吃饭歌“好好嚼啊”显然包含着生活的好习惯,细嚼慢咽是学生重要的一个健康生活的习惯,另外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也很诗意化的让学生养成饮食的习惯。还有就是自己做饭的体验,小豆豆通过切菜,做咸菜等事情获得非常好的成功感。同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体验,小豆豆在挖排水沟的时候,小林宗作是把她当作一个成人来对待的,提醒他的只是要做完了再弄回去,并没有阻止她,结果这一次自主的完成,让她改掉了一个坏习惯,就是上厕所的时候向下探头。

学生是校园的主人,从校歌的完成和废弃就可以看出,小林宗作校长显然是费了功夫,写了一首校歌,最后的结局是孩子们不同意,那么校长就擦掉了,校长尊重孩子的意见。还有就是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同位,每一天的同位都不一样。再就是学生游泳时可以选择穿衣服还是不穿衣服,学校添置新的电车图书馆时,孩子可以在这里呆到深夜,去感受学校的变化等,从这些来看,学生的确是校园的主人,所以才能那么的爱护这个校园,当别人诋毁校园的时候,他们才能唱巴学院,从外面看是好学校,进到里面是好学校这样的发自内心的歌曲。

最终让学生完成内心的自主,小林宗作绝对是一个教育大师,因为巴学院从来没有说教式的教育,如站好队什么的,可是却秩序井然。这是因为孩子的自信、自尊。比如孩子有自己的树,孩子中午有自己发言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机会,校长竟会为一个残疾儿童准备一个运动会,让这个儿童在每项比赛中都顺理成章地得到第一名,校长不停鼓励每个孩子,对小豆豆经常说的也是“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最了不起的是他在一开始听了小豆豆四个小时的讲话,真是难得,现在在教育功利化的时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让孩子自主,让孩子长出翅膀,在人生路上展翅高飞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想起了一句话,只有老师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三年级学生《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3

读完了《窗边的小豆豆》后有三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是小豆豆。小豆豆是一个随意而为的小孩子,她不懂什么是规距,不知道什么是上课,她可以在别人上课的时候和路边的艺人说话,请他们表演,她可以和窗外的燕子 ……此处隐藏12794个字……到大陆去。(黑狗指日本军队)”小豆豆还不知道自己就是日本人呢!

小豆豆的同学开始读一本叫做“边唱边画“的书,大声地唱着:“圆中一点,圆中一点 ,竖着两下,横着两下,圆中一点,一个大圆,三个半圆,头发三根,头发三根,头发三根,一眨眼间,一个太太。我觉得这个太太好丑啊!

小豆豆在巴学园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可这所美丽的学校,在美国的数枚燃烧弹下变为灰烬,令人伤心。这本书表现了日本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也反映了美国对日本的残暴。

巴学园多么令人向往,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多么让人怀念!

三年级学生《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4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亚洲唯一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日本人黑柳彻子(小豆豆) 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小豆豆的妈妈为了不伤害她幼小的心灵,隐瞒了女儿被退学的事实,来到了由小林校长创办的学校——巴学园,一个教学风格迥异却非常人文关怀的,用旧电车做教室的小学,在那里小豆豆逐渐成为了一个热心、真诚、讨人喜欢的好孩子。深爱孩子的小林校长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成长的基础。

这本书不仅是作者自己在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倡导和介绍一种教育制度。

读着《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促使我们反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成人对孩子缺乏耐心、关爱、尊重;成人总习惯于替孩子安排、打点一切,恨不得把自己的思维都套用到孩子脖子上,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孩子是不是真的有用,即使有用,那又有多大的用?孩子们是否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否应该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没有尊重和信任就谈不上教育,即使你自己认为说教很有力,对孩子来说,只不过是耳边风,听不进去。《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豆豆,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真诚的爱护、信任和尊重。书中的小林校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蹲下身来与孩子说话,怎样去尊重和信任孩子。她在被别的学校退学后,第一次来到巴学园时,在校长面前打开了话匣子,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最后,小林先生抚摸着她的头,说道:“好,就这样吧!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啦。” 书上写道:“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以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呢。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探出来,专注地听着”。还有一次,小豆豆的宝贝钱包掉进了厕所,她找来一把长舀子开始掏粪池,掏出的污物在厕所旁堆得高高的。小林校长走过来,问小豆豆在干什么,并凑过去像朋友一样说道:“弄完了,可要把这些污物全部放回去呀!”。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有谁能像小林校长那样顺其自然呢?说不定看见时已经怒火中烧,早就高声呵斥了,而小林校长却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弄完了,要把这些全部放回去呀!”这,就是尊重和信任!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信任,所以小豆豆学会了尊重他人、尊重秩序。

在一般人的眼中,小豆豆算是一个问题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总是乐此不疲地开关桌子,站在窗边跟路上的宣传艺人打招呼这样的孩子是最让我们的校长和教师头疼的学生。但是从书中描述的故事中,我们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一个小姑娘的聪明、可爱、热情。所以,小林校长每次见到小豆豆时总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让小豆豆开始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善于教育孩子的小林校长特别了解孩子的心理,善于运用欣赏的眼睛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用激励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被承认的愉悦,善于帮助孩子去掉自卑心。像小豆豆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进巴学园、不碰见小林校长的话,多半会被当成是坏孩子,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顺利成长和才华的展示。这也让我再一次理解了欣赏和激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年级学生《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5

元旦长假里,女儿的班主任蒋老师让我们亲子共读《窗边的小豆豆》由于本人一直比较懒惰,好久没看这么厚的书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开始随意的翻了起来,但是翻着翻着被书中描述的那个“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而倾倒。我开始细细品读起来。

看完整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巴学园里老师的教育方式,他们善于肯定和表扬孩子,让每个孩子在学校尽情发挥自己的天性。其实因材施教并没有说说的那么容易,但是巴学园的老师做到了,他会一直告诉小豆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对于小豆豆来说是极大的肯定和支持,也正是在这样的鼓舞下,改变了小豆豆的一生。

《窗边的小豆豆》能够引起无数人共鸣,在儿童教育的方式上,给大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关键在于,你的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你的爱是不是扼杀了孩子们的童真?

沉浸在巴学园这所特殊教育的学校氛围中,总是会联想到现在的教育环境,是不是我们的孩子也能接受到这样的待遇呢?女儿看完的第一个问题是:“妈妈,真的有这样的学校吗?”我想,像巴学园这样的学校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实际的吧?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学校和老师的教育理念被埋没,根本得不到实施。从《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要是目前的学校和老师能借鉴一下巴学园的教育理念,让孩子接受自然的教育,多给孩子一点点肯定和表扬,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明天。

我想所有看完这本书的孩子,应该没有一个不羡慕小豆豆的吧,很多成年人也一样,长大后回首看似荒唐的童年往事,恰恰是终生难忘的快乐。可惜,这种快乐在大人的呵斥声中变得太短暂。在这本书中,小林校长说,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他还说:“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事实上,无拘无束成长的小豆豆长大以后就非常成功,被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而她自己也表示:在巴学园的这段时光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

书中的小豆豆,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真诚的爱护。她在被别的学校退学后,第一次来到巴学园时,在校长面前打开了话匣子,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最后,小林先生抚摸着她的头,说道:“好,就这样吧!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啦。”书上写道:“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以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呢。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探出来,专注地听着。”

如果当初在小豆豆还是个六岁的孩子时,妈妈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这种教育。所以我觉得每个老师与家长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来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

《三年级学生《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云队友文库 www.nework36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