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今天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总共七册,共计96万字。书的内容是从朱元璋的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整本书都是以小说的笔法,通俗、易懂且很富有幽默感。真是非常钦佩作者当年明月,能用那么简单的语言(这个说实话很难)来描绘一个朝代的那么复杂历史。回想起在上学期间学校教授的历史课本,只能用肤浅、平庸和随波逐流来修饰,而且对于某些历史事实缺乏考证和独立的见解,鄙视!
其实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就很少去用心读一本书,特别是长篇小说或者是历史题材的,不是自己不感兴趣,而是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在大学里埋头苦读(老师水平真的一般,只能埋头苦读)的是自己的专业书,为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工作后读的是行业书籍,为的是干好自己的工作。另外,也怪自己是搞挨踢的,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
然而,现在工作稳定了点,但是经常出差。出差路上有时候确实很无聊,特别是乘飞机出差的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痛苦。思来想去还是找本书看吧,看什么书呢?专业书和行业书我是不看了,看了想吐!后来在网上看到《明朝那些事儿》比较火,想想朱元璋是自己的老乡,明朝的历史自己确实知之甚少。于是下决心买一本好好看看,就这样,在导游当年明月的指引下,我踏上了明朝旅游的征途。
呵呵,当年明月这个导游雇的还是很划算的,在他的陪同下我度过了一个快乐、悲伤、激动、愤怒、遗憾和感慨的旅途,真是受益匪浅啊!我也想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谈谈的我的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创业艰难,守业更艰苦。朱元璋经过近二十年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创立了大明王朝,而他的子孙们用了近200年的时间来坚守这份家业,期间王朝几近覆没,兴衰波荡起伏。
这本书,让我懂得要获得多大的成功,就得付出多大的代价。从朱元璋的经历可以看出:童年时期生活困苦;少年时期亲眼看着父母饿死,然后为了生存沿街乞讨、四处漂泊,到皇觉寺当和尚被人欺凌,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只能独坐在柴房中,看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只与自己相处了十余年的父母;成年后被迫参加起义军,南征北战、枪林弹雨,从一具具尸体上爬向自己的目标。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官场如战场且胜似战场,是一个国家最高智商的猛人之间的斗争场所。呵呵,看看杨廷和、徐阶、于谦、张居正的经历就明白了。
这本书,让我懂得事物是有使用期限或者叫生命周期或者叫气数的,明朝就相当于一个公司,到后期无论崇祯帝怎样努力也最终走向了倒闭,只能说气数已尽!但是,我要向崇祯帝致敬,他是个好皇帝、一个明君,一个坚持不懈和肯负责任的人。然而,什么事物是没有期限的呢?我认为是思想,例如,王守仁的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最好,让我用杨慎的《临江仙》来表达我最后的心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2“书写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很多次,高兴、兴奋、沮丧,什么都有可能。但当这刻来到的时候,我只感觉,没有感觉。”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感觉------没有感觉。大明朝270多年的历史,从朱元璋到崇祯朱由检,读完这套书用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从一开始的想一口气读完到后来慢慢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看着大明这个舞台上主角的更迭。今天,这个剧组收摊了。没有感觉的原因是我不再把这套书当做小说来看,不再期待小说高潮的紧张,结局的怅然若失,也就无所谓有什么感觉了。历史,就是要也只能是旁观。
“对于他来说,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看到这句文评不禁感叹:确实比我会说。。我之前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初读明朝那些事儿时,觉得语句太白,但因慕其盛名,还是义无返顾地读下去了。越读越会被当年明月的语言吸引,带入到大明岁月中,不知不觉,语言的事,竟也觉得不是事儿了。其实如今我认为,初读时之所以认为其语言太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观点:一般此级别语言的小白文无非就是作者功力一般或者内容无内涵。但读下去会渐渐了解到当年明月是一个有态度的文学创作者,当其深厚广博的知识通过文字展现在你眼前时,你会发现,这本书很好读。对于我来说,我自问算是能看得进书的人,但一口气读7本也着实有些麻木,甚至乏了,因为这套书不同于演绎、秘史、戏说,其忠于正史的态度多少会令人觉得有些乏味。但这就是历史啊,历史本就是冰冷无情的啊,当年明月用幽默诙谐的语句写出无情的历史已经很成功了,我也为我能一口气读下来感到骄傲。
把整个明朝算作一段历史来叙述,一口气看下来还是能有些收获的。每一位皇帝,每一位忠臣、太监、文人等都能单独出一本书写,但宏观来看以大明这270余年历史为整体,无论是对作家还是读者,都有更高的要求。“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相信这是读过很多史料,看过太多人生起伏,王朝更迭的人才能有的感悟吧。其实一个人应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尊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历史和教材上的字句可能是不同的',和人们传统观念上和口口相传的内容可能是不同的,至少看完这本书,我意识到有些英雄我们是不能遗忘的,有些出现在教材中的、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人们,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其实也是片面的。
“我相信,这是个自由的时代,每个人有看和不看的自由,也有买和不买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强迫。”这句话一定要为之点赞,因为我读的是网络电子版,从当年明月的作品中收获了新的知识和感悟却没有付出,在此要对他说一声谢谢。不买是因为确实负担不起读一本买一本的预算,不过昨天去书店,看到一位作者的名字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花钱买了----敬一丹。在我看来,她出的书在网络上可能不太容易找到电子版,其次她是我非常尊重且认为人设绝不会崩塌的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她出的书应该是有深度、质量有保障的,所以我买了。“买与不买的自由,看和不看的自由”,说的真好。
总的来说这是套值得推荐的好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大书,也是一个瑰丽的传奇。多少豪情壮志相见其中,多少生死离愁湮于其中。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古人原无异于今人。无数英雄灿若星辰,无论你是奸雄还是英雄,或者是枭雄,不管是武功盖世,还是谋略过人,又 ……此处隐藏13142个字……>几个感受:
第一个,为什么古代许多文人饱读圣贤之书,所做的事情却是如此的小人。
第二个,好人可能做坏事,坏人可能做好事。
第三个,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第四个,明代首辅属于高危职业。
第五个,知行合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十):看了好久好久
很喜欢作者的文字风格,将枯燥的历史讲的那么有趣。纵览全文,你会发现无论在哪个朝代,总有一些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总有一些人保留着自己的坚持和操守。哪怕这些东西在历史进展的脚步下显得那么苍白。但恰恰是这些东西,正是一个文明的灵魂和闪光所在。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4终于看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共90万字,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难得。关于这部书,评价我就不说了,多之又多,少我一个也不少。在此,仅说一点个人的读后感吧。
所谓读后感这种东西,很是虚无飘渺,你要说单单读了一本书,就懂了多大的人生哲理,深明什么世间大义,简直就是瞎扯。它就是一本书,不会比实际的生活给我们更多的东西。但是,真正有意义的是故事中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在其中演绎的生活,他们的信念,他们的欲望,成功、或失败。我只说两个人(其实说了三个人):魏忠贤和黄道周。前面的这个人,我相信大家一看到他的名字,大多数有点正义感的人,会说:这个死太监,真是弄权误国。其实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坏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坏事。纵观魏公公的一生,可谓是做坏事不遗余力,平民出生,市井流氓。他虽然当了太监(自宫的,狠!),但是他有欲望,成功的欲望,权力的欲望,所以他可以不折手段,然后一步一步爬上权力的高峰。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魏公公不是随便的,所以他“成功”了,在他看来。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他终于做到了(后者)。但是同样的不折手段,排除万难,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王守仁,秉承信念,匡扶正道,赤手空拳,亦敢与龙蛇相搏,号称“圣人”。所以说,同样是人,是有天壤之别的。这个是关于成功的故事,成功需要的是信念,绝对不是欲望,是信念,会指引你方向,直至光辉的顶点。
另外一个人的故事,崇祯十一年,清军压境,明军劣势之下,朝臣主张暂时议和,先解决内部李自成等起义军,再和清军开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先不说如果按此行事,明朝是否能够再坚持个百八十年。但是,一个人彻底把这事给搅黄了,黄道周。他一套民族大义,天理人伦辩论下来,然后“群臣激愤”,这事就歇了。这位黄兄虽然被降职到地方(因为崇祯是主张议和的),可是他的事情还没完。七年后,清军入关,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黄道周主张抗击清军,唐王手下将领没有人响应,他孤立无援。唐王很高兴,说你去北伐吧,然后他说,我没有兵给你。他去了,招集老乡、同学、学生一千人,他的妻子随同出征,并召集许多妇女,一同前往作战。说白了,就是自寻死路。结果是全军覆没,黄道周被俘,无数投降清朝的同僚出面劝他投降,他严词拒绝,慷慨就义,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落款:大明孤臣黄道周。是的,他是孤独的,因为他不妥协。但是我仔细想想我们国家的历史,就往近了说,英法联军来了,八国联军来了,日本侵略者来了,但是我们的国家终究没有亡,是为什么?我不敢忘记,我们不应该忘记,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敌人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所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但是我认为,在人生当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至少有一点。
当然,故事都是“当年明月”讲的,而我最喜欢的却是这两个,写出了与大家分享,不枉我一个月以来“挑灯夜读”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5有一种说法,说古人把读书分三个阶段。5岁到15岁时是第一个阶段,叫“诵读”。第二个阶段是15岁到25岁,叫“学贯”。最后一个阶段是25岁到35岁,要做到“涉猎”,指一定要读些本专业以外的书。
我这个年龄已过了上述三个阶段,作为智商不高的一介武夫,读书主要就是消遣,若说还有什么目的的话,就是以前为了给女儿树个爱读书的样子,而今或许就是有一点点装或是爱惜眼睛了,因为整天盯着电脑手机两个一大一小的屏幕,实在是有些头晕眼干。
年前单位书橱添置了些新书,其中有套《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共分九部,其中有几部曾于20xx年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学习期间读过,也曾写过第一部的读后感,知道这套书是极为适合用来消遣的。
借阅这套书时,单位管理的同事对我说:怎么喜欢看明朝的东西明朝都是些坏人!
他这句话,不敢苟同。第一,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看明朝的东西,我只是觉得这套书适合当下的我用来消遣而已。第二,明朝虽然皇帝、太监以及一些权臣不怎么样,但好人,也就是忠臣义士还是有的,而且让我看后会久而不忘的。譬如被“灭十族”的方孝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知行合一”的王阳明、被当年明月评价为“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仞加身不改之志,千年之下,终究不朽”的杨涟,当然还有存在较大争议的抗清名将袁崇焕。
读《明朝那些事儿》严格意义上不算读史,因为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但却很适合像我这样的人通过它去了解明史。虽然当年明月是以自己独特语言风格来叙述的,但却不是戏说,也虽有自己的评说,但历史中的事件与人物都还有据可考,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消遣式地通晓串连起明朝历代中的事件与人物。
阅读是需要一些能力的,如我者,不大能看懂或看得进去较为高深的学术著作,只看一些于丹的书、易中天的书,还有当年明月写的这套书,这不是不求上进,这其实是有一点不幸。正如香港文化人梁文道先生所说:“读书读得越多,越发现真正要读懂我们心目中所谓的经典名著,你可能要有一点运气。”显然,我缺少一点这样的运气,无法像一些生长在家庭条件不错的人,受到良好的书香熏陶,小学到大学都接受了不错的教育,慢慢走过一条幸运的轨迹,渐渐培养出一种阅读能力,帮助他们读到很多人没办法读进去的`书。应该说,像我这样的人极为大众,但这不妨碍我们以任何目的、任何方式去阅读。有一种读书叫做无须求甚解,能读,坚持着读,其实就会感到幸福。
巧的是在我写这个笔记时,微信朋友圈中一小妹发了一条这套书的读后感,无论有没有道理,录之算作结尾吧:
从其中的许多历史人物中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能否做成大事,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品。能力很强但人品不佳,反而误事。更有甚者,能力差人品更差者,因自身拥有的筹码站不住脚跟,便挤兑能干实事的人以保地位,结果就是带不了兵,更做不成事。既然同为一个目标奋斗,就不应该站在制高点对平级的人颐指气使,唯有团结一致才能建设好所谓的集体,做成想做的大事。
她在这段话后附了一句:个人见解,不喜勿喷。看得出她是个单纯、要求上进的好姑娘,满满的正能量,在此为坚持阅读的她,也为我自己点赞!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云队友文库 www.nework360.com 版权所有